煤是由植物在湖泊、沼澤地帶埋沒在水底、泥沙中,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和地殼運動,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,在細菌、高溫、高壓的作用下經過生物、物理、化學作用,逐步演變而成的。
距現在約2.5億年以前,地球上水陸縱橫,沼澤密布,氣候溫和濕潤,很適合植物的生長,到處是茂密的植物群。植物死后,遺骸堆積在充滿水的沼澤中,由于地殼變動,沉積地帶逐漸下降,泥沙不斷沖積,植物遺骸一層一層地埋在地層中,在缺氧的條件下,受厭氧細菌的作用,發生復雜的生物化學、物理化學變化,逐漸變成腐泥和泥炭。這是成煤過程的第一階段——泥炭化階段。
成煤過程的第二階段是變質階段,也叫煤化階段,也就是從腐泥、泥炭轉化成煤。由于地殼下沉和變動及其他原因,已生成的腐泥、泥炭被埋在地表深處,在溫度、壓力作用下,隨著時間的推移,逐漸失去氧、氮和氫,相對地增加了碳含量和硬度,變成了最年輕的煤——褐煤。隨著地殼的繼續下沉,溫度和壓力繼續上升,煤層的煤質繼續發生變化.煤化過程進一步加深。褐煤逐步變成煙煤,最后變成無煙煤。根據煤的形成過程.煤可以分為泥炭、褐煤、煙煤和無煙煤4大類。
中國利用煤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,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國家之一。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,煤已成為一種重要產品,稱為石涅或涅石。魏晉時期稱煤炭為石墨,唐宋時期為石炭,明朝始稱煤炭。公元前一世紀,煤已經用于冶鐵和煉銅。17世紀中葉,明末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一書,系統的記載了我國古代煤炭的開采技術,包括地質、開拓、采煤、支護、通風、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術,說明當時的采煤業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了。在相當長的時期內,我國的煤炭開采技術始終停留在手工作業生產的水平上。我國煤炭生產技術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:
1949年—1952年:恢復時期;1953年—1957年:采煤方法改革時期,長壁式為主占92.27%;1976年—1980年:發展長壁、柔性、對拉、無煤柱護巷采煤法和水力采煤法;1981年—至今:發展綜合機械化采煤法。